顯示包含「書海沈淪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書海沈淪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8.6.09

無可救藥書癡

11.1.09

愛倫坡驚悚小說集










果然名不虛傳!

怎麼說? 組織稠密嚴緊!

非常幫助我鍛練推理思考能力的書, 看得非常費神.

8.4.08

Interesting question by Bateson

"A certain mother habitually rewards her small son with ice-cream after he eats his spinach. Wha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ould you need to be able to predict whether the child will:
a. Come to love or hate spinach,
b. Love or hate ice-cream,
c. Love or hate Mother?"

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》Gregory Bateson (1904-1980)

I'd spent one day to figure out what he
is talking about .....

1st & 2nd-order cybernetics

16.12.07

閱讀紀錄

閱讀紀錄

在今年你已讀完 74 本書 , 總數為 22251

年份書籍量總頁數
2007 74
22251
2006 40 10585
2005 40 9133

哈.... 當然主要都是無聊小說之類....

11.12.07

《樓下的房客》

晨四點,剛把這書看完,心情難受到不敢入睡,害怕惡夢.. ..

嘔心程度比「所多瑪 120天」更甚,恐怖從來不是血腥變態,反是人們互動間的不可料. ..

很後悔讀這書,更懊惱選擇「明天見 case」前的深宵時讀。絕不推薦這書,縱然言之有物,佈局舖排順 暢,故事性強,一開始讀便捨不得放下....

總之害我至今還有餘悸,故給一粒星 (應該有三粒...)

3.12.07

《誅仙 》

中國式魔幻武俠 : 主角和燒火棒,活像摩考克筆下的白子英雄和寶劍,吸噬人血獲得力量。學道青云門如入讀魔法學校、道術法器如咒語魔杖、七脈會武更有《火盃的考驗》魔法學生互相鬥法比較的感覺。

有搞笑的場面和語句,有少年情竇初開的鬱郁和忽冷忽熱的難受,更多是熱鬧的奇門、異術、法器和怪獸,層出不窮。

比《崑崙》精彩。

全書共 8 集,暫時認為小說可分為 2 部份,上半由第 1 至 4.5 集,主題是「愛情」,由小凡和碧瑤起,獸神和玲瓏作結。接著筆鋒一轉,一場正道和妖魔大戰牽起書中最高潮,繼而殘存喘息,拖拖拉拉延至第六集,還未見起色...

不過前半也的確精彩萬分、哀怨纏綿,明明叫人興奮,隱隱又叫人心痛。得知任賢齊飾演張小凡... 唉... 從來小說拍劇,都是件既期望又失望的事情。


第七集: 讀到田不易在義莊和鬼厲說完兩句話後,想不到自己真的哭了。只是他們師徒倆的感情,我有保留。田不易不是不大過問這老七的事嗎? 也不見他親自教導他,張的青云武功由大師兄教,第三層是師姊偷偷給他祕笈自己練。如果張小凡不是脫穎而出,不是給迫反; 若張還是老老實實在大竹峰燒飯,田會繼續看他不爽,給他面色看。反之,田不易喚他一句:「老七」,什麼冤屈苦楚,都像寒雪被冬日一下子溶掉,張小凡不再孤獨地面對整個世界。

唉... 結局虎頭蛇尾 ! 失望 !

我是誅仙中的誰呢?

  • 天賦過人,兄弟情深的林惊羽:46.53%
  • 純真無暇,冰雪聰明的小環:16.85%
  • 道貌岸然,心懷不軌的雲易嵐:13.96%
  • 嬌媚萬千,暗藏心機的金瓶兒:9.30%
  • 大義滅親,爲義捨身的玲瓏:7.08%
  • 嬌豔無比,嫵媚萬分的小白:6.12%
  • 諱莫如深,神秘莫測的鬼先生:0.17%

28.11.07

又是存在主義的技倆嗎 ?

這是五集中我最喜歡的一本。

「人類的恐懼與需求將會界定神靈的本質,一旦定型之後,他們就會忘記自己曾經身為這種型態。他們會開始狩獵人類、統治人類、接受人類的膜拜、摧毀人類的生命...」

「這個年代裏,所有天使都還沒有發展出個別特質,一直要等到他們跟人類互動超過數個世紀之後,才會慢慢顯露出獨特的性格。此時的他們比較像是兩台機器,接受主人的命令前來執行必要的工作。在我看來,光明與黑暗的天使在本氣質上似乎沒有多大的差異。」
《錯過的旅途》賽門、葛林

人類在此書的角色身份未明,既非神祇又非靈物,暫只是物質界的指標,卻左右著「世界之外的世界」,隱隱暗含我的思想意志便是力量,便是意義。而且...系統觀的互相塑造模型不是隨處可見嗎 ?

這書精彩處當然不在時間迴圈的思考模式,而是書的「精神重量」踏破物質界的固硬地殼,帶我們進入深邃的概念與想像的遼闊領土,只是不能免於本質所限,絕對的自由卻並非理想樂土。

最後主角能否力挽狂瀾、肆意屑弄命運這惡棍,我們拭目以待吧!

ps: 個人認為梅林和妮暮的死非常無辜和兒戲! 可能我也是個坎莫洛特的浪漫主義者,還早早愛上梅林也不自知...

18.11.07

《第十三個故事》

讀了三分一。有點像《百年孤寂》的魔幻寫實、和《風之影》的悲劇感和戲中戲。

閱多三分一。明天要去 Godiva 買可可粉,忙時也可泡杯熱可可,解壓忘憂。

完成整本書。感覺有點失望,虎頭蛇尾的結局,草草收場,讓死者出場是多餘,而且交代所有人物寵物去向並不代表圓滿喔。

16.11.07

黑澤ing (下)

黑澤明還是副導演時,他的恩師山本嘉次郎 (導演)一有時間就和副導演做一種遊戲。

「這種遊戲是設定一個主題,據此寫個短鏡頭劇本...
不過誰也沒有勝過山本先生,因為他的短鏡頭劇本非常有趣。
比如以 "熱"為題的短鏡頭劇本,山本先生是這樣寫的:

場景是賣牛肉雞素燒的二樓。
夏天炎炎的夕陽,灼燒著業已關閉的紙窗。窄小的房間裡,一個男人滿頭大汗,擦都不擦地向女招待求愛。
旁邊的雞素燒鍋咕嘟咕嘟地晌著。湯快要熬干了,滿屋子牛肉味兒。」

而黑澤明的版本是由自己上演的 :

「... 我幫著搭建外景的小木屋時,手套上沾著雪就去烤火,結果雙手濕透。到了傍晚,手已凍得失去知覺,全体人員只好逃回溫泉旅館。那時我想直奔澡塘跳進熱水裏,但那溫泉太熱下不去,我就想加入一些涼水。結果從水槽裏打上水來,一不小心在凍了冰的洗衣槽那兒滑倒,一桶水從頭淋到腳跟。

我一輩子人沒有感到過這麼冷。

這可能和前面提到過的山本先生表現 "熱"的短鏡頭劇本不相上下,大概堪稱表現"冷"的短鏡頭劇本。」
《哈蟆的油》黑澤明

"冷"這表現差太多了。"熱"的表現不止於五感 : 視、聽、味、嗅、觸,空間感加上情慾的壓迫和張力,實在把"熱"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
14.11.07

黑澤ing (中)

「唯一感到遺憾的是,由於自己閱歷尚淺,沒有很好地利用這難得一遇的神風。

我自以為充分地拍攝了強風中的鏡頭,到了剪輯的時候才發現,不僅談不到充分兩字,而且還有許多該拍而未拍下的,使人追悔莫及。

在嚴酷的條件下,一個小時會使人感到有兩三個小時那麼長。但那是嚴酷的條件使人產生的感覺。實際上一個小時的工作量就是一個小時的工作量,這一點並沒有變化。

所以,從此以後,在嚴酷的條件下,即使覺得已經很夠了,但我還是要堅持干下去,干它三倍的工作,這樣才勉強達到夠用的水平。

這就是我從《姿三四郎》強風中拍片學來的痛苦經驗。」
《哈蟆的油》黑澤明

深具同感。回想昔日一拿起相機便忘記時間流逝,那種忘我的經驗動人回味之餘,實際上也是拍到好照片的要素。與拍攝的環境建立更深了解,需要時間去觀察不同角度光影組合,還需定下神來,清理雜念,重新調教自己的感覺。對我而言,攝影是快不了,因為需要思考。還記得在黃龍、九寨溝、4 姑娘山、北彊、仙台,一拍便拍它 3-5 小時 ; 那管是下雨或雪,微風或強風、晨曦或黃昏、有氣或沒氣、渾然忘我 。當年便害苦了我的同伴們,苦悶但耐心地等待我。

近年的我變了,怕冷又怕痛、嫌早又嫌重、不想辛苦又避免麻煩。這在香格里拉和西藏兩次旅行尤其顯著。記得在納木錯時,根本不想到室外去,那時大風刮雪,天地飄零,我在門邊窺探這異域,美極了! 但我太凍了,動不了一根指頭,結果連「勉強達到夠用的水平」的照片也拍不到。

剛到達拉薩看到布達拉宮時,完全不敢相信,不可能這麼小,它不是很宏偉的嗎 ? 還以為自己到了世界之窗! 那時才知道被騙了,除暗暗佩服別人的攝影技術了得,也讚嘆攝影視覺比例的高明和虛偽。在這特別「嚴酷」的條件下,我沒有堅持下去。而現在我也沒有勇氣告訴別人,照片中是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,而非深圳的世界之窗。

以上非關閱歷深淺,也未至痛苦追悔。在嚴酷的條件下,才見真彰。

雪後納木錯的紅屁股羊兒

12.11.07

黑澤ing

「... 破罐子破摔地哼哼著唱起歌來的時候,攝制組的一人忽然揮手制止大家,他指著窗外讓大家看。

只見箱根外輪山遮住了一半的雲開始動了,蘆湖上空的雲翻騰奔涌,好像龍要升天一般。

一股涼風從窗外刮進來,把壁龕上的掛軸刮起,噹啷作晌。

大家無言地互相瞧了瞧便急忙站起,馬上展開了一場鑿戰。

從旅館到外景現場不算遠,只有兩公里之遙。

路上大家頂著強風,弓著腰,艱難地前進。

外景場地是個土崗,盡管荒草的尾花業已凋謝,但花穗仍隨風俯仰,就像台風下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。原野的上空,大風把濃雲撕成碎片,風卷雲番,轉瞬即逝 ...」

以上折錄自黑澤明的自傳《哈蟆的油》,記述攝制電影《姿三四郎》最后高潮 - 右京原決鬥的的經過。黑澤的寫作很有電影感,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般,看書如看電影,名乎其實的腦漿(Plasma) 映像,除演員樣貌顏色音樂形狀等因人而異,讀者依照(跟)劇本便可獨自上映。結果腦內滿滿是景象,畫面,情節,加上聲音,對白,配樂,不斷整合拍制。Client 的家事過程,兩三代進出離聚,你的喜怒哀樂,太后的嬉笑怒罵,兩個追住一個不放,燃燒中痛(苦)快(感) ,火浴激烈糾纏的靈魂,抬起他們拋在海吧,便風平浪靜了 !!!???!!!

多麼想舉手, 帶半分超然狂傲地說: 「family therapy is just my hobby. I have to work 2, dreaming day & night is my professional...」

山雨欲來風滿樓,坐在窗前,涼風溫柔撫摸面頰頸根,空氣柔滑無痕,伴隨吳奇隆的《煙火》,期望一陣風飛帶走「塵封的記憶,映在我的心底是無窮無盡的永久」。

登升仙鶴追逐神針,
愛他的真和狂傲」,仰止高山,笑看風雲。

23.10.07

《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》


很愛這書封面。

回憶起西藏,
我在最危險的廁所看最美的星空。

(待續...)

5.10.07

於人所慮是心態,留心避免成為批判者

其實書中所「賣」是個有系統的記錄性反省,追求有效率,積極步向成功的生活形態。我會嫌他功利,不夠瀟洒自發。但畢竟生活需要不斷選擇,只在乎你想過什麼日子、有什麼感受和成為什麼人。

不知因否作者是醫師,良久接受 Disease model 的訓練,慣常需要找出問題所在 (Problem-focused or oriented),練就成一位稱職的 problem-solver ,傾於「問題-解決方法」的模式。他在 27 章 《覺得浪費時,就寫下浪費在那裡》提到 「覺得浪費時間的情況並不僅限於開會,有時候明明心裡覺得跟這種人說也沒用,卻仍迫不得已要跟某人見面,這時候可以仔細觀察對方,把時間用來找出他的問題所在。」非常認同作者所說「只要用心去找,一定能找出問題。就算你是待在同一機構中,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觀察的角度,也能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,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你養成批判的能力。」批判的能力於事固然有利,但若加於人便有保留了。再換個角度看,用心找出別人的長處,養成欣賞的能力,不是比批判更難、但更值得嗎 ? 願共勉之。

記得友人提過,訓練 Sales 其一之法: 「在 30 秒內找出面前陌生人的優點。」哈! 有意思 !

24.9.07

好書太多、時間太少

縱只閱讀每位大師的一本名作,也夠我讀了:

  1. 米蘭.昆德拉 -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
  2. 但丁 - 神曲的故事
  3. J. Sartre - Nausea
  4. 愛倫‧坡 - 愛倫坡恐怖小說集
  5. 普魯斯特 - 追憶似水年華
  6. 杜斯妥也夫斯基 - 地下室手記
  7. 瑪格麗特.愛特伍 - 盲眼刺客
  8. 赫塞 - 流浪者之歌
  9. 以撒.艾西莫夫 - 基地
  10. 巴斯卡.季聶 -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
  11. 崔西.西克曼 -龍槍編年史
  12. 康拉德.勞倫茲 - 所羅門王的指環
  13. Orson Scott Card - Ender's Game
  14. 法蘭克.赫伯特 沙丘
  15. 松本淨張 - 砂之器
  16. 三島由紀夫 - 金閣寺
  17. 芥川 龍之介 - 羅生門

28.8.07

我家書房,看似...


比不上 K8 舒適寬敞,



環境嘈雜、

桌面零亂、

心神易散。

選擇很多、

誘惑更多、

集中難全。


地方擠迫、

壓力重重、

幻覺叢生。

留人不住,你還想到訪嗎 ?

《三重門》

韓寒的小說,沒頭沒尾,真夠無厘頭。比如《三重門》,文中雖不乏精彩描寫和論句,抵死之餘像是言之有物,黑色幽默確又不悶人,可惜串連起來卻沒什關係,套一句文中話:「說了等於沒說,沒說又不等同說了」。小說內容零碎得很,東一段西一段,全然不知作者要往那裏去,要說什麼。跟隨上的艱辛,近期少見;好不容易跟上了,末了卻塌然而止,一腦子或一路上跟隨之思頓成茅塞,這最叫苦。

就書言書是不公的,對一個只有17 歲的作家而言,作品已是斐然。然而、若韓寒代表中國年青一代,筆下是中國教育及社會實況。那麼,可能在他的超現實批判手法下的中國,才是讓我不舒服的原因。

後記: 喔! 我差點忘記,韓寒就是市場!

14.8.07

上癮如逐靈 (200702)

一口氣讀完的小說,推介排名如下 :

1. 《旅行的藝術》
2. 《華氏451度》
3. 《風之影》
4. 《發條鐘》
5. 《綠色奇蹟》
6. 《夜城系統 - 魔女回歸》
7. 《幽巡者》
8. 《丈量世界》

看書速度慢太多了,心總想著別的事。可細察內心,卻空洞虛無。難不是強把文字往內擠壓,徒個充實?

畢竟我只是個庸俗的喫字狂。

20.7.07

漂書行動 (Bookcrossing)

一個錄色的書籍分享行動,讓書本隨著緣份遊走,滿浪漫的。

香港:
http://app1.rthk.org.hk/special/bookcrossing/index.php

國際:
http://www.bookcrossing.com/

27.5.07

上癮如逐靈...

一口氣讀完了 :
1. 《夜巡者》、《日巡者》 (現兩書隨友好 May 姐在布拉格實地視察)
2. 《黑暗之半》
3. 《夜城系統》- 《永夜之城》、《天使戰爭》、《 夜鶯的嘆息》
4. 《永恆戰士系列》- 《梅尼波內的艾爾瑞克》、《珍珠寶壘》、《命運之海的水手》

感覺像是染上毒癮,旨在現實中放逐自己的靈魂 ...

29.4.07

《走進靈光》

本想出書評,竟變了舍南舍北吹水篇..... (無言中)

Anyway, Michael Moorcock 的《永恆戰士系列》The Eternal Champion 被《嚴選》成一套三書、二三在手獨欠一。期間便打另一短篇《Behold the Man》主意,兩個譯名:《瞧,那個人》和內地的《走進靈光》。名字不大耳熟,為保險計逐往圖書館搜尋,這書不好找,只得 HKUST 和 HKIEd 兩處藏書,requested 後便等..... 同時間還借了 7 本 references, 及兩本小說,Neil Gaiman 《American Gods》和 Stephen King《The Gunslinger》(測試自己的英語程度,一不對勁,即轉戰國內中譯版)。

書到手了,Hardcover、單薄、乾淨、"靚仔",蠻添好感,但沒即時翻閱。個許星期後的今午,129 頁, font size: 11, 1.5 line spacing,一口氣讀完,沒甚暢快感。故事內容一樣單薄,主角是位性情敏感帶有神經質、被虐待傾向的猶太裔精神科醫生、他是追隨榮格的人道主義者、尋找生命意義,但拒絕信仰理性科學的無神論者、帶著求死慾望及救世者情結,生於錯誤年代的時間旅客。他痛苦失落於 1976 年,時光機器將他帶返 AD 28 的以色列,尋找耶穌。尋找道路 ? 真理 ? 生命 ? 他逐一找到了施洗約翰、約瑟、瑪利亞、及耶穌。可是耶穌並非如聖經所寫般,結果這位主角 "不自覺" 地背起十字架,走上被釘死的路。

有人欣賞故事的創意,畢竟是 1966 的作品。但我更覺當中蘊含交錯的個人及集體意識,多源性宗教系統的反智、個人在時間、空間、倫理中迷失掙扎、極力尋找位置、僅供立足已夠的無助悲鳴。你選擇你作的,還是你作的選擇了你 ? 神是否存在 ? 問題問對了嗎 ? 尋求答案方向對嗎 ? 你憑什麼相信 ? 又為什麼要信 ? 是否一定要信 ? 這書的精彩處,具體呈現人類思維的散亂混沌,同時輕輕避過敏感神經質的宗教系統。道是無情卻有情,層面的深淺,視乎觀者而已。

其實我說了什麼 ?

後記 : 雖愛這書外觀,深交則免,亦不推(介)這書,淺嘗或可。作者後記自述更具可觀性,"and there is no more secure a place to become lost in a book with an apple and a bottle of pop than in the some secret, half-buried room in the rubble of a fire-bombed mansion!" ~ Michael Moorcock ~


(看! 多有 mood! 尤其右上角一小點人影,輕微斜立山巒....)